在2024年11月的国际冰球联合会(IIHF)男子世锦赛乙级A组比赛中,中国男子冰球队以5:2战胜捷克队,不仅终结了连续18场不胜的尴尬纪录,更首次在正式国际赛事中实现单场比赛进5球的壮举——这一成绩打破了中国队自1993年参加国际比赛以来的单场进球纪录,也标志着中国冰球真正意义上迈入“世界级竞争梯队”。
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胜利,而是一次沉寂多年的蓄力爆发,过去三十年,中国冰球长期被视为“冰上边缘项目”,人才断层、训练体系落后、国际赛事经验匮乏等问题曾让这支队伍在世界舞台上频频垫底,正是在这看似不可能的土壤里,一群执着的教练员、运动员和管理者用汗水与信念,种下了今天这颗耀眼的果实。
回溯历史,中国冰球的起步并不晚,上世纪80年代,黑龙江、吉林等地曾是全国冰球运动的核心地带,培养出一批优秀球员,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,传统体育体制松动,冰球这项小众运动迅速被边缘化,进入21世纪后,国内冰球俱乐部数量极少,青少年培训体系几乎空白,国家队常年依靠“临时拼凑”参赛,连基本技战术素养都难以保证。
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,国家体育总局启动“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”战略,将冰球列为冬季项目重点发展项目之一,同年,中国冰球协会与加拿大冰球联盟达成战略合作,引进外籍教练团队,建立U18、U20青训体系,并推动“校园冰球计划”在全国15个省份试点,更重要的是,中国首次将冰球纳入全运会竞赛项目,极大提升了项目的关注度和资源投入。
2023年,中国男冰在世锦赛乙级A组中获得第四名,首次升入甲级B组,这是近二十年来最接近“重返顶级”的一次机会,今年的比赛前,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队仍难突破“鱼腩”标签,但队员们用实际行动打破偏见——队长刘泽尔在第27分钟接队友妙传破门,成为全场最佳;门将张昊连续扑救关键球,帮助球队稳住局势;替补登场的年轻前锋赵子豪更是上演帽子戏法,成为全场焦点。
赛后采访中,主教练李勇坦言:“我们不是靠运气赢的,而是靠三年来的科学训练、心理建设、战术打磨,每一名队员都知道,这不是为了赢一场比赛,而是为了证明中国人也能在冰上打出自信和尊严。”
这场胜利的背后,是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下对“冷门项目”的重新审视与投资,它不仅是竞技层面的突破,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冰球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地的冰球馆数量激增,青少年注册人数同比增长超40%,社交媒体上,“#中国冰球崛起”话题阅读量破亿,无数网友留言:“原来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。”
前方仍有挑战,甲级B组的竞争远比乙级激烈,要真正重返世界顶级行列,还需持续提升体能储备、战术多样性与国际大赛经验,但这一刻,中国冰球已经完成了从“追赶者”到“挑战者”的角色转变。
正如一位资深评论员所说:“中国冰球的突破,不只是比分的变化,更是精神面貌的重塑。” 这一步,我们等了太久;这一步,我们值得骄傲,属于每一个敢于追梦的中国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