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深耕幼儿体育教育多年的自媒体作者,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:“现在的幼儿园教案是不是越来越‘套路’了?”尤其在中班阶段,很多老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和安全系数,把冰球这类原本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变成了机械化的流程——热身、示范、分组练习、一成不变,孩子们不是不爱玩,而是被“套路”束缚住了创造力和探索欲。
我在一所城市幼儿园观察了一节中班冰球课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老师严格按照教案走,动作分解清晰,规则讲解到位,孩子们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所有环节,但课后我悄悄问几个孩子:“你们喜欢今天的冰球课吗?”一个男孩说:“老师教得好好,但我更想自己玩。”另一个女孩补充:“我想用球杆打瓶子,不是只练传球。”
那一刻我意识到: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冰球,而是在训练他们服从规则,这不是错,但远远不够。
真正的教育,应该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、批判性思维和团队意识,我重新设计了一套“破冰式”中班冰球教案,核心理念是——“从模仿走向创造,从个体走向合作”。
第一步:打破常规“热身”模式
不再只是绕圈跑或做操,我设计了一个“冰球小侦探”游戏:每个孩子拿到一张“冰面地图”,上面有不同颜色的点(代表障碍物),他们需要在音乐节奏下快速找到并标记这些点,同时用球杆轻触地面模拟滑行感,这个环节不仅激活身体,还培养空间感知力。
第二步:重构技术教学逻辑
不直接教“如何控球”,而是设置“挑战任务”:用球杆把球送进红色圈里,但不能用手碰球”,孩子们会尝试各种方法——有的用脚踢,有的用杆推,有的甚至躺着用肩膀顶,老师不急于纠正,而是引导他们讨论:“哪种方法最省力?为什么?”通过试错,自然理解基本技巧。
第三步:引入“非正式比赛”机制
每节课最后10分钟,组织“迷你冰球赛”:不设裁判,只给规则提示(如“不能推人”“进球得分”),让孩子们自主制定策略、分配角色,我发现,平时安静的小朋友会主动当守门员,内向的孩子开始大声喊“传给我!”——这是课堂无法复制的成长瞬间。
第四步:鼓励反思与共创
课程结束前5分钟,我让孩子围坐一圈,每人用一句话分享今天最有意思的一件事,有孩子说:“我学会了看队友眼神就知道他要传球。”还有孩子说:“原来打球也可以像画画一样,每个人都能留下自己的痕迹。”
这套教案的价值在于,它没有抛弃基础技能训练,而是将“套路”变成“起点”,让孩子们在安全范围内自由探索,正如一位园长所说:“这不是一堂冰球课,而是一次关于成长的微探险。”
如果你也是幼教工作者,不妨试试:少一点预设,多一点留白;少一点指令,多一点提问,因为真正的教育,不在教案里,而在孩子的眼睛里——那里有光,也有无限可能。